目前分類:國際觀察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1175

nic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敘利亞內戰原因

2011年年初的「阿拉伯之春」(註1 )撼動突尼西亞和埃及政權,敘利亞人也發動遊行要求民主改革,最終卻演變成內戰。
根據聯合國統計,敘利亞自2011年3月爆發衝突以來,除了200萬難民跨境逃難,境內還有650萬人流離失所,更有超過13萬人喪生。
2013年屢傳化學武器攻擊事件,震撼國際社會。

我們注意到,敘利亞內戰是屬於 阿拉伯之春的一環,在這一連串的阿拉伯世界的政治革命活動之中,許多國家的政權紛紛發生變更甚至更替。

基本上來說,阿拉伯之春象徵著對反專制的要求,它的理念是民主與選舉。以下這張簡圖,顯示了阿拉伯之春的直接影響範圍。

依照民主專制的兩種不同政治訴求,敘利亞內戰被分成兩個主要衝突的陣營:敘利亞政府反對派

再繼續深入以前,我們先說明在這裡兩派的基本對立。我列出一些反對派的基本訴求;雖然,反對派在實際上並沒有一個足夠明確的共同主張,也不具有真正的核心領導,但在基本上,還是有一致的大方向:

  • 政黨輪體的政體,取代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的一黨專制
  • 人道主義,取代改革的社會主義
  • 選舉領導人統治,取代家族統治;這也是說,現任總理阿薩德的總理地位會立刻成為不合法的

而阿薩德的立場顯然是,只承認訴求內局部的理念──就像是一般被質疑的領導者所作的那樣──因此,他雖然開始試著滿足反對派的訴求,但不敢走得太快。

這也是為何在早期,當雙方都還是一致地以改革和經濟開放為目標時,還是無法避免地導致了流血衝突。

除此之外,由於阿薩德政府統治下的敘利亞,主要的軍政權力分配在10%的什葉穆斯林手上,但大部分的敘利亞人卻屬遜尼穆斯林,雖然兩派一直以來也是相安無事,但等到衝突出現以後,這個潛藏的宗教對立便浮上了檯面。

這就共同造成了敘利亞內戰無法結束的內在原因。

一千個日子轉瞬即過,敘利亞(Syria)這場打了3年的內戰,至今看不到和平的曙光。2011年3月為了爭取民主自由而開始的「阿拉伯之春」,完全變了調,不斷累積的傷亡數字、難民人數,壓得中亞世界透不過氣來。

歷史上的敘利亞》
敘利亞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它曾歷經西臺、亞述、巴比倫、埃及、波斯、希臘、腓尼基、羅馬、鄂圖曼土耳其等帝國統治,同時也浸淫在基督教、伊斯蘭教奮起交鋒的長河中。

18世紀,法國將勢力伸進敘利亞,宣稱其為保護地,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委任統治敘利亞。直到1946年敘利亞宣告獨立前,境內一直有外國軍隊駐紮。1958年,敘利亞曾與埃及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3年後敘利亞才脫離阿聯,成為獨立國家。

敘利亞淵遠流長的歷史,反映出它複雜獨特的背景;它之所以內戰難休,也是因此而來。

短短 4年,敘利亞有超過 20萬人不幸在戰火中身亡,這如今已難說明的戰爭,源自於一場反政府的示威活動,而民眾的怒火最終也升溫成全面發動的內戰。若說誰是最大的受害者,莫過於超過 1,100萬名夾在政府軍和反政府軍戰火間的居民,他們被迫逃離家園流離失所,更糟的是,現在因為伊斯蘭國分子的侵略,這場內戰情勢更形嚴峻。

 

這是一場內戰,如今因為 8個難以解決的關鍵點讓戰火持續延燒,百姓生活難有寧日。
  
一、民眾起義轉趨激烈


2011年3月時,敘利亞傳出有年輕人因為在學校牆上塗鴉革命的語句遭逮捕並虐打,這讓支持民主的民眾憤怒,他們集結到敘利亞南部的德拉市(Deraa)抗議,當時因為維安人員朝民眾開槍釀成死傷,更加激化民眾的抗議情緒,這場示威的規模越來越大。

民眾情緒越來越激昂,也開始鼓譟要求現任總統阿薩德下台,當時敘利亞政府一心想壓制抗議民眾卻只讓他們反抗的決心更強。 2011年 7月時,數十萬民眾紛紛上街加入抗議,這時候也開始有反政府民眾拿起武器自衛,他們最後也反守為攻地驅逐當地維安部隊。
二、意識形態加深對立 內戰爆發

隨著民眾抗議規模越來越大,示威活動開始轉成了官民對峙的內戰,此時反政府軍集結起來,他們希望把政府軍趕走並拿下城市鄉鎮的控制權。 2012年時,反政府軍的勢力一路延燒進首都大馬士革(Damascus)以及第二大城阿勒坡(Aleppo)。
 
2013年 6月時,聯合國表示有 9萬人在戰火中喪生,這樣的數字到了 2014年 8月時卻變成雙倍以上的 19.1萬人,觀察組織表示,他們預計 2015年3月時的死亡數字會到達 22萬人。
 
如今,這場內戰已經不是反政府和政府之間的戰役,因為從內戰爆發開始,就漸漸擴大成分裂分子的意識形態,敘利亞佔大多數的遜尼派群起對抗總統阿薩德所屬的什葉派分支阿拉維派, 此外,鄰國以及世界各國的勢力也隨著戰爭演進被吸納進來。
 
分裂勢力,外加聖戰士崛起以及之後伊斯蘭國的出現,都讓敘利亞戰事越演越烈,結束之日遙遙無期。

三、血腥暴力頻傳  戰爭罪判不完

根據聯合國的調查,不論是反政府還是政府軍,雙方從 2011年 3月開始至今,都犯下了違反人權的戰爭罪,包括謀殺、施虐、強暴和強行隱匿等等,此外,雙方更把平民百姓當成戰爭工具,他們故意把物資擋在城外,讓民眾沒有食物、水源和醫療可用。
 
2014年2月時,聯合國呼籲所有涉入戰爭的組織停止「在人口密集區無差別使用武器」的行徑,在那之後,觀察組織仍發現超過 6,000位居民因為政府軍空投桶裝炸彈到反政府區而受波及身亡,更糟的是,聯合國發現某些市民集會所成了被鎖定的目標,這形同大屠殺。
 
另外,聯合國也對伊斯蘭國的行為提出控告,他們表示敘利亞北部和東部因為伊斯蘭國侵略陷入戰爭狀態,他們對破壞規定者執行殘忍的處置,例如截肢或是公開處刑都時有所聞。伊斯蘭國對敵對陣營的攻擊從不心軟,舉凡維安部隊人員、宗教弱勢群體等等都被大量殺害,面對人質他們也斬首伺候。

四、化武攻擊 泯滅人性

2013年 8月,大馬士革的農業區傳出數百位民眾受到神經性毒氣「沙林」的攻擊,消息震驚國際社會,西方國家紛紛譴責並表示這明顯是敘利亞政府所為,但敘利亞政府以及他的友邦俄國則稱使用化武的是反政府軍。
 
面對美軍開始介入,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終於讓步,同意把境內所有化武移除,一年後,在聯合國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註:因為協助處理敘利亞化武榮獲2013諾貝爾和平獎)的監督和協助下,敘利亞的化武移除完畢。)
 
但是, 2014年4月和 7月間,OPCW表示敘利亞政府仍使用了氯氣和氨氣的化學物質攻擊駐有反政府軍的村莊,至少有 13人不幸喪生。

2017年4月7,再度受到神經性毒氣「沙林」的攻擊,敘利亞內戰開打六年來,美國首度發射59枚巡曳飛彈直接攻擊敘國政府設施。由於俄羅斯與伊朗長期支持阿塞德政權,外界預料,美俄、美伊關係將會更加緊張。

五、超過半個台灣的人 亟需救援

自從 2011年內戰爆發,敘利亞有超過 400萬人逃出家園,流離失所的人多半是婦女和孩童,這也是人類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難民流亡潮,目前鄰國都因這場戰事受到衝擊,像是鄰近的黎巴嫩、約旦和土耳其都盡力安置湧入邊境的難民,但因為敘利亞的內戰持續激烈化,難民數字從未減緩只能不斷攀升。
 
沒有逃往國外的,也只能在境內不斷遷徙,估計敘利亞約有 760萬人正四處逃竄找生機,換句話說,因為這場內戰被迫逃命流浪的人口超過 1,100萬人,這等於占了內戰爆發前的人口的一半。現階段,聯合國估計有 1,220萬人亟需人道救援,當中有 560萬名都是孩童。
 
2014年 12月,聯合國向國際社會請求 84億美元(折台幣約 2,676億元)來幫助 1,800萬的敘利亞人,但截至 2014年時僅募得了一半的款項。
 
今年 3月時,聯合國釋出報告,他們估計敘利亞這四年的戰事已經讓該國經濟損失達到 2,020億美元,現在每 5位敘利亞人就有 4人是貧窮狀態,當中 30%的民眾是極度貧困,國家的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制度都處在崩壞的狀態。

六、反政府軍和聖戰士加入

反叛分子從萌芽開始至今,不斷演進,他們現在在敘利亞內戰中成了相當顯眼的一派,過去溫和的世俗派已經被激進的伊斯蘭分子和聖戰分子壓過,這些人奉行殘酷的教條,也因為這樣嚴苛的管教方式,反叛陣營中也開始出現內鬨。
 
集結一切反動勢力並現身的,就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伊斯蘭國」(IS),這隻組織原本是伊拉克當地的恐怖組織蓋達(al-Qaeda)的分支,現在卻成了控制敘利亞北部和東部以及伊拉克的強大勢力。
 
伊斯蘭國徵召許多海外的戰士加入,他們現在與反叛分子、各國政府、庫德族以及看不慣他們作為的蓋達組織的另一分支「努斯拉陣線」(Nusra Front)為敵,外界稱伊斯蘭國在敘伊一帶的戰爭堪稱「戰爭中的另一場戰爭」。
 
2014年9月時,美國領軍其他國家一同攻擊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希望能削弱並滅除伊斯蘭國,並協助庫德族奪回敘土交界的科巴尼市鎮(Kpbane)。
 
回到敘利亞內戰上,當地數個反政府陣營也呈現政治角力戰,最明顯的莫過於「國家聯合敘利亞革命反對勢力」(National Coalition for Syrian Revolutionary and Opposition Forces)這一派,他們背後受到不同的西方勢力和波斯灣阿拉伯國家支持。然而,儘管這些國家政治勢力強大,但在敘利亞當地卻沒有太大影響力,其他反叛陣營也不想支持他們,導致反敘利亞政府的陣營一直無法產生能實際與政府對抗的勢力出來。

七、自說自話  和平難實現

由於沒有任何一方可以給敵對陣營致命一擊,國際社會多半認為敘利亞的戰爭只能從外交談判來解決,但阿拉伯聯盟以及聯合國的介入都無法成功讓談判達成。

2014年 1月時,美國、俄國以及聯合國一同在瑞士開會討論如何解決敘利亞內戰問題,這場會議也是源自 2012年時的「日內瓦會議公報」(The Geneva Communique),當時各界是希望能協助敘利亞籌組過渡政府,完成民主轉型。但是,這場會議進行了 2次就掣肘,聯合國特使卜拉希米(Lakhdar Brahimi)認為談話無法進行,是因為敘利亞政府拒絕和反叛陣營對談,以及堅持要對抗境內「恐怖分子」的態度所致。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他們仍會根據日內瓦公報來進行解決敘利亞內戰的目標設定,特使德米斯圖拉(Staffan de Mistura)則建議在敘利亞畫出「停戰區」,讓外界的援助和物資可以進駐到被控制的城鎮區,這項建議在第二大城阿勒坡卻碰壁,因為該區的反叛軍怕一旦停戰,政府軍會把軍力重新佈署到其他區域,這會進一步導致伊斯蘭國勢力進入。

八、全球涉入的戰爭

原本如同另一場「阿拉伯之春」的起義活動,如今成了區域各國都涉入的政治角力戰;由於俄國和伊朗都站在總統阿薩德這邊,他們提供的支持也讓阿薩德政府處在戰爭中的上風處,另外,阿薩德政權也獲得黎巴嫩什葉派真主黨的支持。
 
同一時間,反政府陣營所屬的遜尼派也吸納其他支援,例如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其他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等等,都成了他們的背後支持者,美國、英國和法國也在贊助者之列,然而,越來越多激進派伊斯蘭分子和聖戰士的加入,讓國際支援的力道漸漸降溫。
 
現在,美國支援 5,000位反叛軍在地面與伊斯蘭國作戰,此外,美國也以空襲的方式協助庫德族奪回敘利亞北邊的城市。
 
 

註1 :阿拉伯之春,是西方媒體用來稱呼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 2010年12月突尼西亞部分城鎮爆發動亂,促使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走上街頭,要求推翻當國的專制政體,群眾樂觀地用「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來設想這個大規模運動的未來結果。這項運動多半是用公開示威遊行和網路串連的方式,因為影響深遠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從 2011年初開始至今尚未完全結束。

文章來源:https://dq.yam.com/post.php?id=3542

nic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2017-03-23 13:36 新聞引據:中央社    新聞出處 http://news.rti.org.tw/news/detail/?recordId=333778
 
英國國會外22日發生恐怖攻擊,造成5人喪生,以下為美聯社整理的事件發展時間軸:

●格林威治時間下午2時55分(台灣時間晚間10時55分):目擊者稱在國會附近聽到類似槍響聲;下議院會議臨時喊卡。

●下午3時05分:下議院議長李登頓(David Lidington)表示,1名男子在國會遭到警方擊斃。李登頓也說,「附近地區傳出發生進一步的暴力事件」。倫敦警方表示,警察獲報國會附近的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有槍擊事件後趕到現場。

●下午3時15分:李登頓表示,1名男子在國會攻擊1名警察後,已遭警方擊斃。

●下午3時35分:倫敦警方表示,就目前掌握的消息,暫且將國會的槍擊與持刀攻擊事件視為「恐怖攻擊事件」處理。倫敦都會區警察局聲明說此事尚未落幕,呼籲民眾遠離這個區域。

●下午3時50分:白宮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已聽相關簡報。川普在媒體前短暫露面,稱自己剛接獲消息,形容這是「大新聞」。

●下午4時30分:1輛車在國會附近的西敏橋上疑似衝撞行人後,1名醫師表示有1名女子喪生,另有10多人受傷,有些人傷勢「慘重」。

●下午4時50分:1名資深警官表示,倫敦國會攻擊事件已被宣告是恐攻,「全面反恐調查進行中」。

●下午5時10分: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將主持緊急內閣會議,商討因應對策。

●下午5時15分:英國港務官員表示,西敏橋出事後,他們已從泰晤士河(Thames River)救起1名女子。倫敦港務局表示,這名女性民眾受了傷,人還活著。

●下午5時50分: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和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均聲援,表示與英國同在。

●下午6時05分:倫敦都會區警察局反恐首長表示,這起恐攻有4人喪命,包括1名歹徒和1名警察,另外約有20人受傷。國會已封鎖。當局仍在確認是否有其他歹徒涉案,不過當局認為應只有1名攻擊者。

●下午6時20分:白宮譴責倫敦攻擊事件,發言人史派瑟(Sean Spicer)稱川普已與英國首相梅伊通過話,還說白宮讚揚「英國警方和第一線救護人員反應迅速」。

●下午6時50分:2002年峇里島爆炸案中失去手足的英國保守黨國會議員兼外交部副部長艾伍德(Tobias Ellwood),在現場為被刺重傷的警察口對口人工呼吸急救,被有些人稱為「英雄」。

●晚間7時55分:羅馬尼亞外交部表示,兩名羅馬尼亞人在倫敦西敏區致命攻擊中受傷,已經送醫治療。

●晚間8時08分:1架法國政府飛機22日晚間將飛到倫敦,把在英國國會攻擊中受傷的3名法國學生家屬,送到他們身邊。法國總統歐蘭德是與英國首相梅伊通話後,在聲明中宣布這項行動。聲明又說,梅伊向歐蘭德證實,來自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區(Brittany)的3名法國高中生在攻擊中受傷。

●晚間9時: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形容倫敦「恐怖攻擊病態且卑鄙」,表示將目標鎖定為國會並非偶然。梅伊深夜在唐寧街首相辦公室外發表聲明表示,英國不會向恐怖與攻擊英國權力中心的嫌犯屈服。梅伊堅稱,「明早國會將照常開議」,呼籲英國23日持續一同前進並一如往常地行動。

●晚間10時05分:法國艾菲爾鐵塔將熄燈,向倫敦恐攻受害者表達哀悼,以及傳達與英國人同在。

●晚間10時20分:白金漢宮官員表示,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將把替新蘇格蘭警場總部開幕的計畫延期。

●晚間10時30分:英國警方說,國會大廈外的恐攻造成5人死亡。反恐官員羅利(Mark Rowley)說,死者包括1名警察、3名民眾與攻擊者。他說,另有40人受傷。

nic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來源

2017-02-19 12:58:42 聯合晚報 編譯季晶晶/綜合報導

美國啤酒公司安海斯─布希去年10月宣布,以Otto自駕卡車運送啤酒。 美聯社

美國啤酒公司安海斯─布希去年10月宣布,以Otto自駕卡車運送啤酒。 美聯社

分享

衛報報導,自駕車科技日新月異,但追求自動化,有可能造成駕駛工作流失和勞動薪資降低的後果,甚至成為非大學畢業生難以爭取的白領工作。

去年4月,Uber研發卡車自動駕駛技術的舊金山新創公司Otto。Otto的科技能讓卡車一上高速公路就進入「全面自主」:在完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自主行駛、維持在車道內、視交通狀況減速或煞停。Otto的設備目前要價約3萬美元(約台幣93萬元),未來幾年勢必大幅降價。

駕駛變後勤經理

Otto在開發自駕車的道路上並不孤單。大型自動化車輛已被普遍用在澳洲採礦業。德國的戴姆勒公司也展示旗下自駕車款,配備「高速公路駕駛模式」的18輪大卡車(這意味卡車駕駛仍須在場,所以該公司聲稱未來的駕駛將變成「後勤經理人」)。另有一種設計是自動化車隊,自駕卡車尾隨在領頭車後面行駛。

看起來,業界激烈競爭將使市場在未來五到十年間出現實用的自駕卡車。一旦自駕技術證明可靠,卡車全面改裝的誘因將變得很強烈:光在美國,與大卡車相關的車禍每年發生約35萬件,造成近4千人喪生,這些意外幾乎全能追究到人為失誤。改採自動駕駛可避免人員傷亡、減少財損、降低曝險,終將成為無法抗拒的誘因。

但有個問題:駕駛卡車是美國最常見的職業之一,一旦自動化,這些工作是否會流失,待遇是否出現變化?

經濟向上 藍領賺更少

一名典型的美國製造業勞工,2015年的薪資比1973年時少9%,但在這42年間,美國經濟成長逾200%,或令人咋舌的11兆美元。對數千萬平凡美國人而言,年輕時的合理期望─找份穩定工作、買房子、供小孩上大學─都因為數十年來經濟遲滯而變得黯淡無望,儘管新聞上不斷報導,整體來說,美國經濟欣欣向榮。

一般勞工薪資下滑的現象很可能肇因於科技發展。經濟學家廣氾認為,全球化的衝擊雖大,機器人和工廠自動化的影響力卻更為深遠。由於各地工廠積極追求自動化,就算是移至中國的工作,現在也逐漸蒸發消失。

對仍保有工作的人來說,幾乎無一不抱怨過去可找到有優渥薪資的工廠工作,現在卻只有沃爾瑪超市的職務,賺得少、穩定性也大不如前。少數還不錯的藍領工作只存在於全球化和自動化尚未入侵的領域,例如長途駕駛,辛勤工作仍能獲得不錯的報酬。

研究美國各州圖表發現,如果卡車駕駛是主要職業,選民多半較支持川普,此一現像可能不是偶然的巧合。

覺得美國製造業不再是贏家,以及美國不再生產任何東西的認知,其實錯誤至極,因為自1990以來,在美生產的商品總值其實已增加73%(已計入通膨)。但這種錯覺卻創造了完美風暴,促使川普勝選上台。

科技取代 勞工正萎縮

但就工作的角度來說,情況完全不同,在產出幾乎加倍的同時,製造業的工作卻減少30%,失去逾500萬個職務。美國製造的東西比過去任何時間都多,但需要的勞工愈來愈少。

在可預見的未來,自動駕駛卡車很可能只侷限於長程高速公路業務,最後幾哩路也還需要人力操作,以順利抵達最後的目的地。換句話說,還是會有一些工作留下來,但屆時卡車駕駛的職業內容可能出現重大轉變。

操控電腦化的未來卡車可能被視為「科技」工作,司機毋須再日夜兼程趕路,能住在想要的市區,過日常生活。這份工作最終可能變成大學畢業生激烈競爭的白領工作,高達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沒讀過四年大學,恐怕很難錄取得上。那些過去以製造業工作為主、現在靠卡車駕駛工作保障藍領工人生活的地區,可能受到劇烈衝擊。

人們都以為一份受到尊重且報酬合理的工作是合理期望,但面對未來,每個社會都有必須深思,科技的進步有可能讓上述期望變成難以達成的夢想,恐須另行設法保障人民生活。

nic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出處 https://udn.com/news/story/10764/2266853?from=udn-hotnews_ch2

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五日凌晨回絕司法部的要求,拒絕立刻恢復總統川普禁止所有難民和七國公民入境的行政命令,而是要求挑戰禁令的華盛頓州和明尼蘇達州,就司法部四日深夜的上訴回應,而司法部須在六日下午前,針對華盛頓州的回應做出答覆。這意味關於旅遊禁令的法律戰,至少還會持續數天。

川普四日到他擁有的佛州湖海俱樂部度周末,示威者在附近抬棺抗議,象徵「民主已死」。...
川普四日到他擁有的佛州湖海俱樂部度周末,示威者在附近抬棺抗議,象徵「民主已死」。 美聯社

 

司法部四日向位於舊金山的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提出上訴,請求法院緊急凍結西雅圖聯邦法官羅巴特三日發出、暫停執行川普七國旅遊禁令的裁決。司法部說,羅巴特的裁定損害大眾利益,阻撓行政命令執行,並「質疑總統對國家安全事務的判斷力,這些事務包括允許某幾類非公民入境造成的巨大風險,及把風險降到最低的最佳方式」。

司法部代理檢察總長(司法部第三號人物,居於部長、副部長之下)法蘭西斯柯四日晚間發出聲明,強力主張總統本身就有決定誰能入境的權力,「驅逐或拒絕外國人進入的權力,是最高統治權的基本屬性,由國會授予政府行政部門,多半不受司法機關控制」。

華盛頓州西區聯邦地方法院法官羅巴特三日裁決,暫停執行美國總統川普日前頒布禁止七國公民入境的行政命令,此緊急處分效力及於美國全境。持有入美簽證的各該國民眾,因為擔心美國政策可能再變,紛紛搶搭赴美班機。

川普一月廿七日簽署行政命令,在一百廿天內暫停所有難民入境,以進行背景調查,另外在九十天內暫停向伊朗、蘇丹、敘利亞、利比亞、索馬利亞、葉門和伊拉克七國公民核發簽證。

華盛頓州檢察長佛格森隨即在一月卅日向聯邦地方法院就川普的旅遊禁令提告,指出禁令明顯針對穆斯林群體,侵害美國憲法賦予移民的權利。兩天後,明尼蘇達州也加入華盛頓州成為原告。

川普移民禁令 法院攻防Q&A 圖/聯合報提供
川普移民禁令 法院攻防Q&A 圖/聯合報提供

 

nic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出處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244986

去年11月8日川普一篇溫良恭讓的勝選演說,緩解了眾人對「候選人川普」的疑慮,期待「總統川普」能發揮野獸精神,為美國經濟帶來一股雄渾的成長動能,美股也因而展現一波「川普行情」。然而元月20日的就職演說川普又火力全開,橫眉指千夫,厲語批內外,愛國主義與民粹言論高唱入雲,把眾人又拉回到選戰造勢的場景。薑椒蒜俱全,牛肉卻絕無僅有。

 

對內,在川普眼中當前的美國簡直一無是處。前任總統歐巴馬在金融海嘯頂峰中接手,八年後轉交川普的是低失業、低通膨、溫和成長的小康景象;沒功勞,總有苦勞。川普僅對「協助交接」致謝,隨後便強調要「重建國家」。川普痛斥舊勢力坐享繁榮與財富,無視就業流失與工廠關門。民眾遭遺忘,苦情無人聽;婦孺陷困境,產業任凋零;幼少皆失學,黑毒奪人命;終結屠殺者,捨川普莫行。

對外,川普滿懷憤懣與怨尤。歷任政府的經濟、國防、建設、產業政策莫不吃裡扒外,外國對美國的財富、資源、就業則巧取豪奪。從此刻起川普要讓這一切都成過去,貿易、租稅、移民、外交事務都將以「美國優先」,藉由「保護」締造繁榮與力量,把美國的就業、疆界、財富與夢想統統找回來。他將為美國戰鬥到最後一口氣;只要美國團結,誰都擋不了。

川普強調「空談將到此為止,行動的時刻來臨」,但卻看不到包容宇內的願景,也鮮有規模宏遠的方針;只有「我們要」,少見「怎麼做」。唯一提到的具體政策,是擴大交通建設;唯二的落實法則,只有「買美國貨,雇美國人」。

然而振興經濟之艱辛,絕非贏得選戰所能比擬。以川普民調支持偏低,財金政策矛盾,對外大肆挑釁,加上交接準備不足,就職後如何安排政見的優先順序,如何設計法案的具體內容,如何協調政策的內在衝突,如何因應外國的對抗與報復,種種不確定都可能延滯國內的消費與投資,引發金融市場的不安與動盪,經濟成長與創造就業的目標也將胎死腹中。

再從政策面觀察,川普的核心思維在於擴張財政支出,具體作法是減稅、法規鬆綁與擴大基礎建設。短期間光靠信心與預期等正能量,就能拉高經濟成長率、就業率、工資上升率與通貨膨脹率,但隨之而來的是債券殖利率、聯準會利率及美元匯率齊升等負效應,將壓抑、抵消甚至摧毀財政擴張的效果。負效應絕對無由避免,但可以設法緩和,關鍵就在於政策設計上應偏重於提升長期生產力,而非刺激短期需求及製造資產泡沫;花錢少卻有利於投資的措施,例如法規鬆綁與鼓勵資金匯回等可以先做,減稅可以分階段達成;擴大基建支出應做大不做小,不事修補而重創新。

更大的憂慮,是川普的「反全球化」意識將使全球商業活動從自由貿易轉向重商主義。貿易團隊清一色都是保護主義健將,主張取消、重談多項自由貿易協定,對中國、墨西哥產品實施高關稅,將工廠移出美國的廠商也將受懲罰。保護主義只能作為對外談判的籌碼,一旦採取激進的措施則勢必遭到外國的報復,全球化的大潮也將陷美國於孤立;貿易戰將衝擊供應鏈,不僅中國、亞洲受損,美國將受傷更重。經濟學家桑默斯便指出,川普的經濟政策外甜內苦,初期會使民眾備感興奮,卻非常可能在一年內就形成「幻滅、失望與反對(3D)」的惡性循環。

不過川普的就職演說中雖絕少建設性內容,但自從他勝選後美股大漲,企業及消費者信心竄升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川普的經濟政策絕非一無可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也是近年來經濟學者普遍的主張。川普本人的野獸精神,以及內閣成員多屬企業界的實幹之士,未嘗不能為暮氣日深的美國政壇帶來一股新的動能與幹勁。畢竟川普是務實且老道的生意人,何時虛張聲勢?何時見好就收?時機與分寸如何拿捏,應可運用自如,收發由心。因此未來的實際行動仍須密切觀察,而關鍵就在於各項政策的優先順序與輕重緩急。

nic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正經歷熱浪、持續乾旱和不穩定的氣候,嚴重打擊農作物收成。全國多達3.3億人,即相等於印度四分之一人口,受到嚴重乾旱的威脅,缺乏生活最基本需要的食水。全國以馬哈拉施特拉邦、北方邦和中央邦的情況最為嚴峻。

近50年來最強聖嬰現象引發各地天災,非洲國家辛巴威就因為旱災引發糧食危機,連國家公園內的野生動物都保不住,當局宣布要出售動物以紓解財政壓力,而亞洲的印度也面臨數十年來最嚴重乾旱,各主要水庫近80%都是空的,再加上2016年氣溫可能又會破新高,已經有至少375人因為熱浪缺水死亡,非政府組織估計,約有1萬1065名村名居住在北方省和馬德雅省的邦德克漢德拉地區,平均每名村民飼養有10到100隻的牛在5月死亡,整體估算有至少30萬頭牛死亡。接下來狀況可能越來越遭。

瘦到皮包骨的小牛找不到食物水源,河岸農田片片龜裂,湖泊乾涸見底,一個個水井全都滴水無存,居民只能靠運水車送水度日。

印度居民:「這裡的缺水危機很嚴重,每戶人家的水井幾乎都乾枯了。」連續兩個雨季降水嚴重不足,引發印度數十年來最嚴峻乾旱,29個省份裡有10個出現缺水危機,影響人數超過3.3億人口。許多地區民眾被迫頂著40度高溫、步行數公里,只為求得一口水喝,但就算找到了還沒乾的水井,還得花上數小時才能打到一桶水。

印度中部最富裕的省份「馬哈拉施特拉省」,也一樣無水可用,當局動用火車運水救急,但根本不敷使用。

雖然6月雨季即將到來,但印度近80%的水庫已經見底,氣象專家擔憂雨季也難以解印度的渴。然而,遭到乾旱襲擊的不只有印度,還有非洲的辛巴威。

辛巴威動物保育小組主席:「每四年我們就會遇到乾旱,但今年聖嬰現象比往常更嚴重。」

聖嬰現象讓乾旱程度加劇,辛巴威全國超過90%區域降雨量減少75%,讓這個農耕國家出現糧食危機,不只400萬人民吃不飽,當局連國家公園的動物都養不起,辛巴威政府3日宣布要出售野生動物,10個國家公園裡的大象、獅子、犀牛都可能被打包賣出,以緩解國家公園的財政壓力,野生動物管理局還表示,希望有能力的買家能出手,救動物們一命。

印度最高法院五月十一日發表一份長達53頁的裁定書,批評中央政府和一些省政府缺乏作為,並指中央政府對全印度1/4的省分陷入乾旱卻「拒絕承擔責任」有罪。

這份裁定書也批評古茶拉底(Gujarat)、比哈(Bihar)和哈雅納省(Haryana)等省政府對乾旱問題採取「鴕鳥心態」,不願承認並向中央申報已陷入嚴重乾旱,導致民眾自殺、飢荒和大規模移民。

「印度人報」(The Hindu)五月十二日報導,非政府組織(NGO)人士阿比恩(Swaraj Abhiyan)日前就政府對乾旱缺乏作為向最高法院提出訴願,最高法院法官駱庫爾(Madan B. Lokur)、拉瑪納(N.V. Ramana)審理後做出上述裁定書。

印度四分之一省份陷入乾旱之際,當局打算從河流調水應對。

BBC報導,水利部部長烏瑪巴拉蒂說,包括布拉馬普特拉河和恒河主要河流,為易旱地區,現在政府的首要任務就是設法從河流中抽水,供農業與工業使用。

不過,這項大規模調水工程,缺乏相關的配套計畫,技術和資金也是大問題,能否解決印度長期乾旱問題,外界並不樂觀。

印度至少有3億3000萬人受到乾旱影響,氣溫經常超過40℃。許多鄉下的農民紛紛拋棄農務工作,前往大城裡打零工維生,甚至有些農民不堪農損、無法生活而自殺。

印度因為聖嬰現象發威,已經連續兩年出現乾旱,導致農業產值銳減,衝擊經濟成長,因此,今年的雨季將是印度經濟成長的關鍵。

印度氣象局表示,季風可能在6 月7日為克勒拉省(Kerala)帶來雨水,由於雨季料比正常晚了1個星期,讓決策者和需要用水的工業業者都對水資源危機加重,及今年經濟成長前景感到憂慮。

關係印度今年經濟表現的雨季,終於在6 月8日晚間降臨印度南部的克勒拉省(Kerala),為久旱大地帶來甘霖。雨季雖比平時晚了一週,但仍在印度氣象局預測的誤差內。印度氣象局(The 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MD)預期,今年的雨季應該會帶來高於正常量的雨水。不過,豐沛的雨水仍為印度,尤其是南部各省引發淹水的隱憂。印度斯坦時報引述印度氣象局報導,雨季延遲來臨,將影響農作物播種時機和生長狀況。

印度卻面臨近4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印度官方表示,今年雨季雨量過少,目前全國降雨量只有過去平均值的23%,是1972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乾旱,恐怕對經濟造成極大負面影響。

印度目前為全球第二大農產品輸出國,包括稻米、麥、糖等;而雨季所降下的豐沛雨量,正是當地農夫賴以維生、種養作物的自然資源。然而今年雨季降雨量情況極糟,西北地區受到的衝擊最大,目前蓄水量比平均值還少了36%,南部地區則略減7%。

雖然當地官方表示糧食存量足夠,不至於因缺糧造成飢荒,但許多鄉村人民仍受制於其他物價上漲的食材,深受其苦。這次旱災也將對當地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印度為印度次大陸上佔據最大面積的國家,西北方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方為中國、不丹和尼泊爾等國,東方緊鄰孟加拉,遙望印度洋上的斯里蘭卡。目前印度已超過10億人口,預估將於30至40年內成為全球人口數最多的國家。

去年,因為雨季帶來的雨水比正常減少14%,導致印度640個行政區有302個行政區陷入乾旱;2014年,降雨同樣比正常短少12%。

由於印度農業占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3%到14%,因此關係到農作物生長的雨季雨水是否足夠,對印度經濟具有關鍵作用。

最高法院的裁定書中說,印度受到這次乾旱影響的人口多達3億3000萬人,政府不能忽視。

裁定書並批評印度中央政府,以印度採「聯邦制」為藉口,將責任推給各省政府。

nic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