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搭阿里山小火車, 超興奮的, 雖然只到奮起湖, 也總算可以在一生中必做的事清單中, 將這項打勾.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緣是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阿里山的森林資源為一名日本技工小池三九郎發現,繼而開始調查、開發,以及爾後長久的經營事業。
1900年三月,小笠原富次郎勘查阿里山地區森林資源,鐵道部技手飯田豐二奉命勘查鋪設鐵道運輸木材之可行性,1902年,正式確定採用美式森林開發技術,以鋪設鐵道運材方案定讞。但當嘉義至阿里山之鐵道線開始詳細測量之後,發現之前從齊藤音作到飯田豐二等人上山所走之從清水溪(約今日草嶺一帶)上游經石鼓盤、豐山上阿里山的古道前段平緩而後段急陡,不利鐵道鋪設,加上堀田式索道此時尚未發明,故不久後即翻案。台灣總督府乃重新尋找適合路線。
1903年2月8日,總督府特命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負責阿里山森林的開發與鐵道選線事宜;3月10日,委由鐵道部技手川津秀五郎著手選線實測。川津氏從諸羅山(今嘉義市)一路探訪山地至平地古道,最後發現:選擇從竹崎出發,經樟腦寮、獨立山、紅南坑、交力坪、奮起湖至十字路,一路上升且坡度尚稱平緩,不若先前經石鼓盤、豐山的古道坡度分布如此不平均。當年除了十字路至屏遮那一帶與獨立山段以外,整個林鐵的路線可說已大致定案。
阿里山森林鐵路原由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經營 。2008-2010委由宏都阿里山公司BOT經營,委外經營契約終止後,嘉義林區管理處收回自營 。為了長期發展,臺灣鐵路管理局自2013年5月1日協助阿里山林鐵的營運工作,臺灣鐵路管局於2014年1月10日成立阿里山森林鐵路管理處,2016年全面移交台鐵經營;成為未來臺灣鐵路管理局在阿里山森林鐵路營運的專責單位。
這一條鐵路有悲有喜, 悲的是經由這條鐵路, 台灣失去很多珍貴木材, 喜的是經由這條鐵路, 世人才能欣賞到阿里山壯濶之美.
在月台上等火車到來的同時, 觀察一下乘客, 瞧瞧都是來自何方的有志之士,有講新加坡口音的學生, 講廣東話的一家人, 操著捲舌口音說標準普通話的年輕男女, 就是没有聽到說日文的人. 上了火車,果然小火車的座位很小, 走道很窄,僅容一人行走,兩人交會要側身縮腹.早上的第一個車箱站了不少人, 年輕的列車長驗票總是要經過重重關卡.出發時窗外有工作人員拿著中日語標語牌子向乘客道別, ,可見搭阿里山小火車的日籍遊客不少.
阿里山森林鐵路之所以叫小火車,係因為鐵路軌距比普通火車小,台鐵用1067mm軌距窄軌,而阿里山森林鐵路用更窄既762mm窄軌
一路上儘是藍天白雲, 原野風光俱入眼簾,有些地方火車和民宅很靠近, 似乎只要伸手就可以摸到房子.火車慢慢爬高.看著窗外的景色, 似乎有一點身在日本的感覺.阿里山森林鐵路,全長約 71.4公里,從海拔30公尺的嘉義北門火車站,登上 2216 公尺的阿里山車站,總共停靠17個車站,
平地是從嘉義北門站到竹崎,約有 14.2 公里,從竹崎起就開始爬坡, 沿途的香蕉樹和檳榔樹不絶,
火車通過樟腦寮站後,因前方遭獨立山阻擋,於是開始特殊的環繞獨立山爬坡。途中經過多個山洞,繞了三圈到山頂後,再以8字形圈出獨立山,
到了奮起湖,遊客忍不住還是要再巴著小火車再合影一番,看著藍藍的天, 心裏忍不住要再讚嘆, 山上的空氣真是好啊.
一般老街大家都走過, 這次發現"百年老老街", 從外面看進去, 實在看不出是條老街, 決定不進去, 繼續向上走.
看到久違又熟悉的標語
從這條路向下看 可以看到百年老老街商店的屋頂.
再向下走又再看到百年老老街的指標, 原來老老街的街道這麼短.
一
其他遊客向著安靜的老老街走去, 嗯, 真的没什麼可以特別介紹的.唯一特別, 應該就是它百年以上的年歲.
老老街上面那條路就能到達"奮起湖文史陳列室", 旁邊就是奮起湖派出所.
可惜今天休館, 不過週圍環境很雅緻, 可稍作歇息.
我是為了這片如夢似幻的林木而來的, 走了很久才看到5個人, 其中有2個老外, 没有太多喧嘩和吵鬧, 安
心滿意足了, 下次再來看這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