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追求「非工作」生活,不只是休假而已

 

文章來源出處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733/2295957

農曆年假上班給予雙薪,是勞方志願加班,資方說的理直氣壯,卻有多少人察覺資方合理化...
農曆年假上班給予雙薪,是勞方志願加班,資方說的理直氣壯,卻有多少人察覺資方合理化超時工作的邏輯迷思? 圖/報系資料照

 

蝶戀花旅行社車禍事件記者會上,旅行社的資方說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言下之意,資方沒有強迫勞方,並無苛待勞方,農曆年假上班給予雙薪,是勞方自願加班。資方說的理直氣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邏輯,合理化司機連續數日超時工作的事實。

 

家屬都還處於哀慟中,資方的說法,令人無法接受,但是如果沒有發生死傷慘重的車禍悲劇,台灣社會不知會有多少人察覺到此思維下的迷思?不是很多組織管理制度都是以此邏輯進行超時加班之實?

 

勞工與「工具」

 

這讓人想到國人在討論「一例一休」新制時,看起來新制是為爭取勞方合理的工作時數和工作量,減少加班,因為要增加人力和福利制度,資方都會直覺改制會拖垮經濟,但相信也有勞方並未感受到勞基法修法的用意。如果勞方自己都為了增加收入而爭取超時工作,資方就更容易把勞方看成是「工具」:替公司賺錢的「工具」,而非對待一個「人」。

 

早在工業化初期,馬克思就提出「異化」的概念提醒人們,社會過度強調經濟發展累積財富,人們為了賺錢,在大工廠下作著「小螺絲」的工作,單調加上疲累,對工作疏離,生命失去意義,感到虛無,這就是「異化」。馬克思討論的對象,看起來是指藍領階級,只是反觀這時代的白領階級,又有多少人意識到自己被工作「異化」了?

 

機器人不用休息(充電就可以),人類需要休息,不光是為了恢復體力、繼續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一個完整的人需要發展各種需求,除了工作,人類還有情感、娛樂、創作、靈性、安靜獨處等等的需求,完整的個體讓身心靈平衡發展,從內在感受存在的價值感。人本心理學家羅吉斯(Carl Rogers)認為當人類在各種需求滿足的平衡中,會成為完整的獨立個體、有生命的意義感,並產生向上積極的行為動機。1

 

只有當資方體認到勞方不是「工具」,去除「物盡其用」的工作制度;而勞方能意識到發展成為完整個體的重要性,那勞方才會是愉悅積極的工作者,使工作更有效率和增加產能。重視休假制度的西歐和北歐國家,不分職種和年資,每個人一年多有4~6星期的休假,他們的經濟實力並沒有退步,而台灣工時長度在全世界的排行是數一數二的國家,我們的經濟力卻不見得比工時短的國家強,更何況知識經濟的時代,要的是創意開發和問題解決能力,這些能力絕不是工時長就能產生的,人跟土地一樣,要休耕才會再生養分。

 

 

人類需要休息,不光是為了恢復體力、繼續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一個完...
人類需要休息,不光是為了恢復體力、繼續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一個完整的人需要發展各種需求,從內在感受存在的價值感。 圖/報系資料照

 

長工時的親密關係危機

 

我國離婚率居高不下,排名世界第二,個人認為這是比少子化還嚴重的家庭危機,夫妻的愛不必然有張結婚證書就保證長長久久,親密關係不穩,影響著夫妻之情緒,而分手過程處理不當,更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與自信心。少子化是影響人口數量,離婚則影響著人口品質。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需要培養,才能邁向穩定而親密,培養之道在於有足夠時間相處,共同完成某些事情,一起創造美好記憶和共患難的情感。唯有信任感增高才能累積親密感,只是當工時過長,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不夠,下班後處於疲累狀態,要如何和家人有相處上的品質?

 

工作超時,疲勞和壓力帶給人們生心理上的變化,有些人反應在頭痛、胃痛、肌肉痠痛、自律神經失調,有些人是焦慮、抑鬱、煩躁、倦態等等。近10年多來,台灣的精神科診所增加三倍,2013年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團隊發表國際論文指出,全台四到五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焦慮性和憂鬱性的精神官能症。2

 

生心理的不舒服,除了影響工作表現,更容易引起負向情緒。上班無法對上司和同事發洩,能發洩的對象就是「無威脅感」的家人了,籠罩在「狂風暴雨」的家人關係,稀少的正向情感交流,關係的基礎自然薄弱,夫妻間的信任邁向決裂是可想而知的。

 

 

工作超時,疲勞和壓力帶給人們生心理上的變化,除了影響工作表現,更容易引起負向情緒...
工作超時,疲勞和壓力帶給人們生心理上的變化,除了影響工作表現,更容易引起負向情緒,連帶影響親密關系的經營。 圖/報系資料照

 

「非工作」生活的需求

 

看待「一例一休」新制,若資方單從權力受損的角度思考,而勞方單從權利爭取的面相切入,兩者是很難有共識的。如果資方把員工當人看待,除了給予合理的休假以及福利制度,讓員工發展其他需求,這些「機會成本」都會回饋在工作效率、工作熱誠和工作品質,拉長時間評估利潤回收一定是勝算,並能留住人才讓企業永續經營。

 

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先生堅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在1988年即實施周休二日制(早政府宣布13年),更在2015年獲選勞動部第一屆「工作與生活平衡」得獎企業

 

許文龍先生本身在工作之餘,也將許多時間投注在藝術、音樂、閱讀等「非工作」的事項上,奇美實業的願景便結合了許先生的人生信念:「企業的存在是為了追求幸福,奇美上下努力貫徹公平、互惠、分享的精神,期許同仁、股東、客戶、供應商,乃至社會大眾都能因為奇美的存在而有幸福感」。

 

奇美實業的經營表現,正顯現了工作組織是可以不要以賺錢為主要目標,把眼光放遠放大,不見得會減少利潤盈收。

 

雖然一年有四到六星期的年休假制度確實讓人羨慕,但仔細想想,或許這樣的制度尚不適合現階段的台灣社會,因為華人文化意識中有「荒於嬉」的概念,集體潛意識中對於長時間的休閒娛樂都不具備正向的評價;此外社會也缺乏認同及實踐成為完整個體的傾向,而更在乎社會成就和財富累積,成為完整個體並不是人生首選的價值觀,許多白領階級即便周末放假,還是會回到辦公室工作,而不知道如何經營休閒、家庭生活。

 

蝶戀花旅行社車禍的悲劇,希望可以為台灣社會換來司機人員的立法制度,以及改變老闆資方的思維,增加人力不會拖垮經濟,用長遠的眼光重視「機會成本」,設計合乎人性的工作制度,讓人的潛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讓資方勞方雙贏;而不光是客運司機要重視休假,每個人都需要重視「非工作」生活的需求,懂得照顧自己身心靈的需求而成為完整的個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co 的頭像
    nicco

    妮可的奇異世界

    nic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